汪德尚

日期:2022/6/10 16:11:31 分类:科技工作者风采

汪德尚,男,中共党员,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该同志三十多年如一日,始终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用矢志不渝的信念追寻着科技兴农的梦想。三十多年来,他潜心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在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种苗培育、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创建了城关双丰国家蔬菜标准园,建成桃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农业生产和科技传播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成为农民朋友的贴心人,农业科普的引路人,科技工作者的排头兵。因成绩突出,被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聘为技术顾问,被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聘为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六安市农村科普带头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中国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劳模荣誉称号,2008年至今,连续担任安徽省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

一、坚定理想信念,扎根农业基层

怀揣着对农民的朴素情怀,他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带领农民致富,从一名普通的农技人员做起,在信念的支撑下,他用十年时间在柏林乡界河农场开展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优质水稻品种,为全县水稻增产提供了品种和技术支撑。2004年,他调入农科所从事瓜菜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初进瓜菜生产基地,他肩负技术人员和基地的建设者双重职责,从零起步,基地由无到有,从小到大,他成功创建集种苗培育、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为一体的双丰国家蔬菜标准园,继而成为安徽省瓜菜种苗集约化育苗中心和安徽省优质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和我县入围省蔬菜十强县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劳作,在2011年一次健康体检中,他被检出肾上长了肿瘤,必须手术,不到两个月做了两次大手术,被切一个肾,修补了一个肾。然而就在他康复期间,恰逢舒城桃溪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他用超人的毅力,再次站到园区建设第一线,作为全县资深科技工作者,他吃住在园区,加班加点,直至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常运营。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运营期间,又连续遭遇2016年五十年不遇的水灾、2017年特大水灾,水灾致舒城县及周边地区农业大面积受灾,园区受损惨重,断水断电,设备设施在洪水中浸泡20多天,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他就第一个出现在哪里,他和工人们一起连续奋战在灾后抢修抢种一线60多天,在断水断电的恶劣环境下,清扫垃圾,卫生防疫,抢修损毁设施,抢种水稻、蔬菜等茬口,使园区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了生产试验功能,为周边农业灾区灾后重建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苦心人天不负,园区在他的带头努力建设运营下,目前已建成5000㎡科研培训中心,10000㎡智能化种苗培育温室,2000㎡净菜加工保鲜车间,2000㎡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500亩设施大棚,路、渠、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是一个集生产、加工、研发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园区。

二、钻研农业科技,搭建服务平台

自工作以来,他做试验,搞生产,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已拥有3项省级技术成果,14项发明技术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9个舒丰牌蔬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A级认证。与中国工程院方智远院士成功签约,创建舒城县首家院士工作站。2013年以来,累计承担全国700多个瓜菜新品种试验示范任务,示范新技术40多项。在他和他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园区成功晋级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累计开展各类农业培训40000人次,连续五年成功举办全省瓜菜新品种展示现场会,累计接待参观咨询30000人次。园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现代农业科学研究试验田、人员培训观摩田、生态农业样板田和现代农业决策参考田。

三、创新经营模式,带领农民增收

为调优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他先后于2007年和2015年组建了舒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舒丰蔬菜产业联合体,吸纳全县300多位社员,带动全县11个家庭农场和6个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蔬菜产业。在全县设立35个乡镇种苗配送点,年配送种苗800万株,以种苗为载体,带动周边4万多亩基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动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园区及周边地区农民通过就业打工和发展蔬菜生产,实现年人均收入达到17000元。

为助推脱贫攻坚,推进产业扶贫,他先后到城关、汤池等地开展实地调研,通过细致工作,为全县17个贫困村提供产业扶贫方案规划、技术帮扶和产品销售等服务,直接带动532户1286个贫困农民发展蔬菜生产。

 “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是他的座右铭,他将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深知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渴求,为了乡村振兴,为了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他一直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爱农业、专农业、精农业,在为农科技服务中用心、用情、用力,他把自己人生每一篇论文都写在龙舒大地的田野中。